山藥是多年生草本藤本植物,營養(yǎng)豐富。它不僅是一種很好的營養(yǎng)補品,也是一種一流的蔬菜。山藥的主要栽培技術(shù)如下:
第一步整地
山藥是一種淺根作物,生長季節(jié)長,一年一季。春季地溫達(dá)到10℃時,在田間種植。山藥種植應(yīng)選擇沙壤土或輕壤土,選擇地形干燥,排水良好,土層又深又厚又軟的地方,要求上下層土壤松散程度營養(yǎng)程度差不多,土壤最好為微酸性或者中性。山藥不宜連種,應(yīng)每2至3年輪種一次。
挖耕溝時,一般間距約1米,深0.6~1.0米,寬25厘米。挖溝時,表土和底土分開堆放,使土壤完全風(fēng)化。春季土壤解凍后,先將下層土壤填到溝中,然后再填表層土,這樣就不會弄亂土層。根據(jù)填土量一般一畝土施肥1000~1500公斤,磷肥50~70公斤,碳酸氫銨25~30公斤,硫酸鉀25~30公斤。不要大量施用沒有處理好的有機肥,以防止燒根和塊莖。
第二步根莖塊處理
種植前20~25天,選擇符合種植品種特點的無病塊莖上端的硬根頭作為種子。將橫截面的一端浸在熟石灰粉中,然后將其放在陽光下幾天來消毒和促進發(fā)芽。為了增加繁殖率,必須切斷塊根進行繁殖。也就是說,選擇長約1米、直徑2.4~4.5厘米的較細(xì)的根部,切成15~20厘米長的若干小段,并截取上、下端,然后每段蘸石灰,放在陽光下曬,一直曬到斷頭有細(xì)裂紋為止。同時要做好防風(fēng)、防雨、防凍工作。
第三步是種植
山藥種植溝灌滿土壤肥料后,溝內(nèi)形成一條約1米寬的平溝。在平溝中部種植段開拓深10厘米左右的種植溝,然后澆水,接著種植,每畝種植約4000株。覆蓋土壤8~10cm,然后再覆蓋土壤保水分,保溫,促進出苗。如果利用“山藥豆”繁殖山藥塊莖,可一溝兩行,提高繁殖率,行距40~50厘米,株距10厘米左右,每畝約12000株。
以上就是關(guān)于山藥的種植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山藥怎么種植山藥種植方法如下:
一、種植時間
山藥屬淺根性作物,生長期長,一年一茬,一般在春季地溫達(dá)到10℃時田間栽植。山藥不宜連作,一般應(yīng)隔2~3年輪作1次。
二、整地
山藥種植要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松軟的沙壤土或輕壤土田塊,要求上下土質(zhì)一致,土壤以微酸到中性為宜。挖栽培溝時一般溝距1米左右,深0.6~1.0米,寬25厘米。挖溝時將表土和下層土分開堆放,使土壤得到充分風(fēng)化。春季土壤解凍后,先將下層土壤填入溝內(nèi),再將表土填入,使之不亂土層。
結(jié)合填土一般畝施土雜肥1000~1500公斤,磷肥50~70公斤、碳銨25~30公斤、硫酸鉀25~30公斤施入其上。
三、種塊處理
在種植前20~25天選符合所栽品種特征的無病塊極上端較硬的根頭作種,將其一端斷面在消石灰粉中蘸一下,然后放太陽下曬幾天。選長1米左右,橫徑2.4~4.5厘米的較細(xì)塊根,切分成15~20厘米長的若干小段,并用毛筆記上、下端,然后將每個斷面蘸石灰,橫放太陽下曬種,一直曬到段頭有細(xì)裂縫為止。
曬種期要輕拿輕放,以防擦傷。同時要做好防風(fēng)、防雨和防霜凍工作。
四、栽植
山藥栽培溝填入土肥后,溝上做成1米左右寬的平畦。栽植時在平畦中間開深10厘米左右寬的栽種溝,然后澆水。待水滲下將山藥栽子按株距15~20厘米單行平鋪到溝內(nèi),每畝栽4000株左右。蓋土8~10厘米,再加蓋地膜保墑。利用“山藥豆”繁殖山藥栽子的,可一畦中兩行,提高繁殖系數(shù),行距40~50厘米,株距10厘米左右,每畝栽12000株左右。
五、栽后管理
1、搭架引蔓
山藥的地上莖細(xì)嫩,出苗后應(yīng)及時支架扶蔓。按山藥莖右旋的特性,引蔓盤旋上升,架高1米左右。如主蔓基部側(cè)枝過多,也可適當(dāng)摘除。在葉腋間有大量“山藥豆”形成時,也可及早摘除一部分。
2、中耕培土
生長前期應(yīng)勤中耕除草,一般每隔半月進行1次,直到莖蔓已上半架為止,以后拔除雜草。要將架外的行間土壤挖起一部分填到架內(nèi)行間,使架內(nèi)形成高畦,架外行間形成深20厘米、寬30厘米的畦溝,以便雨季排水。
3、適時化控
噴施多效唑的最佳時期為山藥藤蔓滿架,現(xiàn)蕾開花初期,每畝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60~70克,加水50公斤混合均勻進行噴霧。生長過旺的田塊可間隔7~10天噴第二次。
4、合理追肥
在莖蔓已上半架時追施l次,一般每畝追施高濃度復(fù)合肥25~35公斤?;蚓嘀仓?0~30厘米開溝施腐熟有機肥500~1000公斤。施肥后澆水。
5、排灌結(jié)合
山藥為耐旱作物,但也要適當(dāng)澆水。一般在第1次追肥前后,如遇久旱不雨,土壤充分發(fā)白,應(yīng)輕澆1~2次,至土壤表層潤濕即可。以后到夏秋之交,如遇干旱炎熱天氣持續(xù)1周以上,也要清晨澆涼水抗旱。山藥更怕澇,多雨季節(jié)要及時清溝排水,達(dá)到田無積水。
六、適時收獲
山藥經(jīng)初霜后,地上莖葉逐漸枯黃,地下塊莖進入休眠狀態(tài),可收獲出售或放在菜窖中貯存。
(1)播種期 播種期的確定主要依據(jù)兩個因素,一個是塊莖的萌芽期,一個是外界的溫度條件。塊莖收獲后很快進入休眠,當(dāng)春天氣溫達(dá)到13~14℃時,塊莖即會萌動,新的植物體開始生長,這時就是播種適期。播種過早不會發(fā)芽,或是發(fā)芽時間過長;播種過晚,芽子太大,播種困難,而且晚種晚收,影響塊莖肥大,降低品質(zhì)。
各地條件不同,有些地區(qū)平均氣溫12℃時就可播種,有條件的地區(qū)也可以提前到11℃時播種。華中地區(qū)一般在4月中旬播種。
(2)播種方法
播種深度
圓山藥生長在淺層土壤,不宜播種過深。穴深7~8厘米即可。穴中土壤一定要細(xì)碎,播種時切塊斷面向上,讓塊薯表皮層盡量接觸土壤。這樣不僅利于生根發(fā)芽,還可以避免干旱。但根據(jù)科學(xué)試驗,皮層向下接觸土壤,有利于造成生長萌發(fā)所需的溫度條件,不會影響向上出芽。因此,還是提倡切口向上,皮層向下的播種方法。
擺好薯塊后,輕輕覆土1厘米,再在上面撒上腐熟的堆廄肥。覆土厚了發(fā)芽不整齊,且易造成腐爛。覆土1厘米,加上堆肥坑土等,足有2~3厘米厚,這是較為理想的播種深度。
栽植密度
圓山藥分為支架栽培和爬地栽培,分別有不同的栽植距離。從各地現(xiàn)行的栽植密度來看,一般每667米2栽植3000~4000株為宜。1.5米的畦子栽兩行,1米的畦子栽1行,株距30厘米。同時,要掌握以下原則:支架栽培較密,爬地栽培宜稀;肥沃土壤宜密,瘠薄地宜疏;留種栽培宜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