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品有陶瓷、泥塑、布藝、木頭、燈彩、吊飾、 麗江木刻 、樺皮工藝、漆器工藝、 獸皮工藝、 硯石工藝、竹編工藝、漆器陶具、玉器工藝、大理石工藝、土家族黃楊木雕、瓷器、風箏、剪紙、麥桿畫、年畫、鉛筆屑畫、唐卡、拓真畫、銀 飾、紙編畫、蘇繡、魚皮衣等。內容大都是精神活潑向上、吉祥如意、長命健康、富貴有余、兒孫滿堂等,用于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傳統(tǒng)宗教和民族飾品用等。這些民間工藝品流傳廣泛,生動有趣,代表了中國人的傳統(tǒng)文化和日常活動。
中國民間傳統(tǒng)工藝有什么?
中國民間傳統(tǒng)工藝有木版年畫、撲灰畫、紙馬、內畫、泥塑、面塑、糖塑、吹糖人、磚雕、瓷刻、微雕、木偶、皮影、蠟染、刺繡、織錦、剪紙、風箏、臉譜、面具等70種中國傳統(tǒng)民間工藝。
1、面塑,是指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澄面等為原料制成熟面團后,用手和各種專用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種花、鳥、魚、蟲、景物、器物、人物、動物等具體形象的手工技藝。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面人。
2、紙馬的形式實質上就是木刻黑白版畫,因為它只存在于民間,為區(qū)別其它的書籍插圖版畫、佛、道經版畫等,我們稱它為民間版畫。當然,民間版畫還應包括年門畫。
云南有關民間美術研究的人士多稱其為"甲馬紙",這是根據(jù)最初收集這種民間版畫的保山、騰沖、大理等部分滇西地區(qū)的民間稱呼而來,于是沿襲成俗。
3、內畫是我國特有的傳統(tǒng)工藝,它的產生起源于畫鼻煙壺。內畫的畫法是以特制的變形細筆,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質的壺坯內,手繪出細致入微的畫面,格調典雅、筆觸精妙。
現(xiàn)代內畫藝術源于京派,分為京、冀、魯、粵、秦五大流派,其中尤以冀派內畫、規(guī)模最大、發(fā)展最快、影響最大,不久前已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冀派內畫的發(fā)源地——河北衡水,還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內畫之鄉(xiāng)”。
4、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shù)亓餍械那{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并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jù)史書記載,皮影戲始于西漢,興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5、刺繡是針線在織物上繡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刺繡分絲線刺繡和羽毛刺繡兩種。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繡料上穿刺,以繡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
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中國刺繡主要有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四大門類。
刺繡的技法有:錯針繡、亂針繡、網繡、滿地繡、鎖絲、納絲、納錦、平金、影金、盤金、鋪絨、刮絨、戳紗、灑線、挑花等等,刺繡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藝術裝飾,如服裝、床上用品、臺布、舞臺、藝術品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