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我們需要準備好制作花燈的材料:紙杯,紅線,膠水或者雙面膠,涂色筆或者水粉筆以及剪刀。"
2、拿出準備好的一只紙杯,然后用剪刀沿口至底方向,將紙杯均勻剪成大小一致的條狀。
3、縱向剪好后,再對杯口邊緣進行修剪,確保整齊、簡潔。
4、可以對杯身條狀進行修剪,確保條狀各處寬度一致,盡量剪口光滑,成長方形。
5、修剪好后,再逐根將豎條朝內(nèi)側(cè)彎曲,初步呈現(xiàn)出燈籠的外形來。
6、然后,將另一只準備好的紙杯拿出,將杯口部分剪出,只保留杯底2公分左右的部分。
7、將保留下來的杯底,同樣按照上一個紙杯的剪裁方法,剪出同樣大小的均勻堅條來。
8、在兩個紙杯的底部,分別鉆一個小孔,用紅線穿起來。
9、再將兩只紙杯的豎條一一對應(yīng)粘接起來,粘接完成后,花燈就差不多成型了,大家還可以自己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加一些別的裝飾。
燈籠是最能代表中國的元素之一,在家里做一些小燈籠掛上,孩子、老人都會非常喜歡。做手工燈籠的簡單過程
做手工燈籠的簡單過程如下:
1、先準備好剪刀、紅色和粉色卡紙(新手需要多準備幾張);
2、取出一張紅色卡紙,將卡紙規(guī)整對折;
3、再沿“紙脊”剪開卡紙,最后預(yù)留 5 厘米。
4、再把卡紙卷幾下,使其看起來有弧形;
5、再把卷住的卡紙打開,首尾相接,用雙面膠粘到一起,就成了一個圓筒形;
6、再把粘好的圓筒往下壓,再用手慢慢調(diào)整紙條的弧度,燈籠的主體部分就制作完成了;
7、用針線、一次性筷子把燈籠兩頭用針穿上幾條線,把線打上結(jié);
8、把一頭的線綁上一根小木棍,可以作為燈籠的提手;
9、再把兩種顏色的卡紙用剪刀剪成細條,混合作為燈籠的流蘇;
10、把燈籠的流蘇綁到制作好的主體部分,燈籠就制作完成了。
中國燈籠又統(tǒng)稱為燈彩,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tǒng)工藝品。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燈籠發(fā)展出了不同的地域風(fēng)格,每一種燈籠都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燈籠綜合了繪畫、剪紙、紙扎、刺縫等工藝,與中國人的生活活息息相連。燈籠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經(jīng)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fā)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
燈籠怎么做手工制作燈籠手工制作如下:
工具/原料:紅色卡紙、黃色卡紙、小刀、雙面膠。
1、將紅色卡紙對折,沿著折痕割開。
2、用雙面膠將所有小正方形卡紙沿對角線位置粘貼。
3、黃色卡紙裁剪成長條,長條粘貼在大的紅色卡紙上。
4、大的紅色卡紙粘貼成圓筒,將之前粘貼好的小正方形卡紙粘貼在圓柱面上。
5、黃色卡紙裁剪成條紋的樣子作為燈籠穗,粘貼在燈籠體上。用紅色卡紙做個燈籠提手即可。
燈籠又稱燈彩,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tǒng)工藝品。
燈籠的介紹:
燈籠起源于21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后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經(jīng)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fā)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
中國的燈籠綜合了:繪畫藝術(shù)、剪紙、紙扎、刺縫等工藝,在中國古代制作的燈彩中,以宮燈和紗燈最為著名。燈籠與中國人活息息相連,廟宇中、客廳里,處處都有燈籠。仔細推算,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后的事,有紙燈籠又是在東漢紙發(fā)明之后。 中國的燈籠,不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種象徵。